G02002

顺德搭建“海绵城市”骨架,并非高枕无忧

优管网

发布: 2016/09/08

作者:优管网

TAG : 

来源:优管网

  “全区现在有200多个已审批工地,如果这些工地将挖出来的泥土全部运走或者不经处理直接排到城市河涌,不用太长时间,顺德也会面临水土保持问题。”近期,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水利管理科副科长杨梦熊督导了顺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抽查,在他的理解里,顺德的水土保持工作并非“高枕无忧”。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也是“海绵城市”的骨架。目前,佛山市已经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计划,顺德中心城区、佛山新城核心区成为全市试点区域。在这场决定佛山城市品质的战役中,如果“骨架”出现问题,内部运作再怎么顺畅也会功亏一篑。如何在保证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让城市水土保持跟上发展需要,已经成为顺德必须要面对的城市发展课题。


  人为水土流失行为或影响顺德环境


  “现场抽查发现大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各项措施落实较好,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发生,但仍存在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对于存在水土流失情况的项目,已要求建设单位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书面反馈给所属镇街局要求跟踪整改情况并继续加强水土保持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建设项目按要求将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上述描述是近期顺德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抽查部分的总结。


  “水土保持与地势、降雨量、气候等因素有关,顺德地势平坦,主要属于平原地区,水土流失较少。尤其是顺德多雨高温天气,很适宜植物快速生长,一两个月内野草都能长很高,植物的根茎能牢牢抓住土壤。”杨梦熊坦言,与国内水土保持状况相对严峻的华北、西北相比,顺德之前很少谈论水土保持问题,公众也不太关注水土保持。“省里给顺德水土保持下了定义,即不属于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如果说在纯自然条件下,顺德的水土保持情况较为理想的话,如今随着顺德城市发展,人为因素,尤其是在建工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则需要引起各方重视。根据该区国土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已审批在建的小区、道路项目、城市其他配套设施工地已达200多个,尤其是近几年顺德还需要修建一批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可以说全区绝大多数镇街工地数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产建设项目场内少量堆土没按照水保方案进行临时覆盖和挡拦,而部分临时挡拦出现了损毁,临时堆土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杨梦熊表示,建筑工地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他们还担心个别生产建设项目将建筑垃圾和堆土堆到河涌边。


  虽然顺德的水土保持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检查中发现的隐患还是需要及时纠正。根据这个思路,顺德区国土部门强调,区、镇街两级政府对已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要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的方式,遏制生产建设项目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拟提升工地沉砂池使用效率


  “光是针对已经审批的200多个工地,区局就派两个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更多的还是要靠镇街国土部门来监管。”谈到如何提供监管效能,该区国土部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工程师莫良锋指出,要保持对施工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比如利用水土保持监测仪器来监测工程对于土壤的侵蚀程度。


  按照莫良锋的说法,笔者咨询了相关人士,该人士称目前对于水土保持监管可以利用地表坡面径流测量仪、在线水土流失监测仪等仪器进行监控,这些仪器主要用于自然降雨或者人工模拟降雨的情况下,实时在线观测小流量的径流小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例如在同一个小区,可根据堰口的数量要求,能够同时提供最多18个堰口通道的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流量、泥沙含量、水土流失含量等数据。


  “用仪器的做法相对花费成本,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施工项目,很多工程负责方都不太会接受,但是我们都要求工地要建沉砂池。”莫良锋指出,工地挖基坑都会把土壤翻起来,这些土壤就顺着水流到处走,按规定建沉砂池后,土壤会被导入沉砂池,待基坑修建好后,需要重新铺设土壤的位置,就可以把这些土壤从沉砂池里捞起来使用,不让土壤随随便便流失,而且土壤重新覆盖还要尽可能用塑料布固定一段时间。


  对于沉砂池的作用,杨梦熊理解为不单单是把土壤重新利用起来。“有些没做好水土保持的建设单位,就是排水沟、沉砂池的建设达不到要求,这样做导致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浊水混杂排入河涌或市政管网,造成堵塞河涌或市政管网的隐患,我们甚至担心个别建设项目场内混杂的泥水直接进入河涌。”


  确实,对于年降水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珠三角,每年防洪防汛压力非常大,河涌作为排涝重要渠道,一旦发生堵塞将威胁沿河涌两岸居民。“黄河流域就是因为水土保持不利,大量河涌泥沙抬高了黄河的水位。”杨梦熊坦言,每年区、镇街都拨出专款清理河涌,假如从源头上减少泥沙进入河涌可能,能让经费支出更有针对性。


  “宽进严管”守住水土保持底线


  在珠三角城市中,有一批城市走在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前列,总结出一些不错的经验。深圳作为全国第一座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城市,当地已要求从事涉及场地平整、采矿取土、搬运土石方的开发建设项目(含从事房地产开发、开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电力工程、水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开山采石取土等),必须出具水土保持方案,而且明确规定建设项目动土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或动土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就要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而它的邻居东莞曾发表过水利普查公报,对土壤侵蚀总面积(水土保持情况)进行过具体统计。


  杨梦熊指出,原来对于水土保持监控,政府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寻找有监测资质的公司来管理,但是现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这个项目就不再强制性要求,但是“宽进”的大门打开后,顺德区只会加大“严管”力度。“关于水土保护的措施,我们相比珠江东岸两个城市起步晚一些,但是政府部门已经重视起来。”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会向他们发放水土保持的‘告知书’,这份‘告知书’会把每一个水土保持管理细节说清楚。另外各镇街会根据情况,召集辖区施工单位,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莫良锋指出,相关企业通过他们的告知书,会明白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而且施工方要完善水土保持后续设计,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有关技术标准,开展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并报备案。”


  “对于水土保持,首先要利用制度改变施工企业忽视水土保持错误观念,同时指导镇街基层水土保持管理人员对水土保持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学习,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技术规范。”杨梦熊坦言,顺德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调动多方资源来同步推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