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新冠肺炎”爆发,比口罩更急需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

优管网

发布: 2020/02/18

作者:优管网

来源: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随后以高速蔓延至全国。该病毒来源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交易(具体来源尚在研究),像武汉这种大型城市仍存在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现象实在让人唏嘘,这一问题表明,我国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的问题仍旧存在。



大型城市人口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城市的健康水平要从城市居民的个人健康、居民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居民食品饮品的安全卫生、城市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城市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以及城市网络空间信息的健康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力量和市场机制,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讯技术、云计算及区块链等智慧信息技术,才能构建从个人到家庭,从企业到社区,覆盖城市各个角落的、管理高效的智慧健康城市运行体系。 


智慧建筑对于抗击病毒的作用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于2014年正式纳入国家专项规划,意在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实现人口、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在此轮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过程中,大数据、AI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让复杂的城市系统更智能地应对疫情,信息流通与反应都呈加速状态。多地自然资源部门利用天地图矢量电子地图和高分影像等,协助追溯到感染者的时空路径,动态监控人口流动与疫情。人们了解疫情的方式也更加直观,人与城市的交互机制变得灵活,多地用无人机监控居民外出情况,配备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用于居民测量体温。还有一些大型城市,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疫情的风险程度评估、医疗设施投放、传染病医院的选址、发热定点门诊的选择等。



AI测温系统筑返城复工防线


随着返城复工日子的到来,从机场、高铁、地铁再到办公楼,人员集中流动不可避免。AI测温系统通过“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等功能,基本都可实现非接触远距离测温,发现疑似发热人员立即自动报警,测温精度可达±0.3℃;每秒能支持15人左右同时检测,人脸识别精度高,在口罩和帽子遮挡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筛查通行人群。


目前AI无感测温系统已正式上线,已在武汉、北京、江西、山西等多地高铁站、汽车站、机场、医院等交通枢纽与公共场所正式“服役”。



防控机器人成排查利器


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当前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但很多街道社区范围广、人员多、情况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走访,任务繁重又危险,难以快速完成。疫情防控机器人成功解决这一痛点,并于2月4日在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率先上线,徐汇区预计将很快全面使用。此外还在福建泉州安溪县、三明尤溪县等多地上线。


疫情防控机器人能精准的排查重要信息,且效率极高。以苏州工业园区东韵社区为例,辖区内约有居民7000余人,仅用2个多小时,社区就拿到了机器人外呼情况的详细报告。报告记录了每个号码的接听情况,并将“有武汉接触史”和“有发热症状”的人员特殊标注。截至2月7日,防控机器人在全部上线地区累计完成互动式访谈通话近50万通,通知宣贯类通话近100万通。



AI“医生”多管齐下


在战“疫”最前线,疑似患者的快速筛查、精确诊断以及药物研发仍是挑战,而人工智能同样正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生命的直接拯救者。


当用户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疑似症状时,可先使用肺炎筛查功能进行判断,它会模拟医生问诊过程,最后给出相关结论以及诊疗建议和居家指导,避免患者盲目就医,最大程度上减少交叉感染。


辅助诊疗:CT影像智能诊断


在临床一线,CT有效的检出了大量的肺部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但由于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诊治过程中病灶的数量、形态和密度还会不断改变,这给临床快速、精确评价带来很大挑战。


部分医院尝试采用手工勾画病灶定量分析的方式,对病情进行评价,但非常耗时,有些病例甚至需要几个小时。不同医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并不可行。依图科技研发的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肺内可疑肺炎病灶,自动测算体积,分析密度分布特征,在2-3秒内完成病人全肺的病变严重程度的量化分析和疗效对比,辅助医生快速进行病情分析和疗效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研发人员经过研究上百例新冠肺炎病例,把AI系统与高年资医生的诊断结果相比较,发现依图的定量参数与医生的评价结果相似,产品上线以来,日均使用率超过90%,且数据每日都在更新中。目前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至少16家医院投入使用。


智慧城市的现状及问题


这场疫情的爆发,在智慧城市的多项技术大展拳脚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智慧城市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呈不平衡发展态势。一些城市和乡村技术落后,对病毒感染人群进行感知、追踪、分析的能力不够。


二是“数据孤岛”阻碍了决策的快速正确制定。由于各部门数据没有做到真正地融合共享,导致大量物资输送到疫区,无法实现有效的快速配置,影响防疫效率。


三是智慧社区建设仍需进一步向安全健康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中缺少一定的防护隔离规划设计,导致常住与流动人口管理、物资供应仓储和派发等功能混在一起,极易导致交叉感染,需要通过智慧化建设来完善和保障社区与社区之间独立的生存空间和能力等。



智慧城市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数据,更需要的是处理并整合这些数据的“智慧”。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与之配合的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治理创新。它要求我们构建一门基于智慧技术和数据科学的健康空间学,探索人类健康和疾病在特定空间背后的生态、行为、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叉发展过程,从而为构建健康安全的城市空间提供解决途径。


这场战“疫”,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有机遇,希望这场疫情可以加速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