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浅析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条件

优管网

发布: 2019/10/29

作者:优制云

来源:中国工控网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载体,能够实现海量异构数据汇聚与建模分析、工业经验知识软件化与模块化、 各类创新应用开发与运行,从而支撑生产智能决策、业务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生态培育。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种类多,设备范围广,应用场景多,全球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商业模式,目前还都处于不断摸索中,中国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规模世界第一,工业品类众多,分工协作体系完善,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现实基础


自从2007年中国GDP总量首超老牌制造大国德国以来,继而又赶超日本,稳居世界第二,这给各国带来不小的震撼和影响。


工业经济从机械化时代一路走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技术大量涌现,全球供给过剩,竞争非常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疲软。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纷纷对制造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德国、美国、日本制造业大国陆续启动制高技术发展和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和计划。美国政策重点是面向制造业全面复兴,目的是恢复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德国制造业基础良好,但是增长放缓,德国关注生产现场,目标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使自己不掉队;日本面临经济长期停滞,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制造业数据缺失,寄希望于新兴产业发展为制造业输入新的活力。各国在制造业振兴的方略上有所差异,但手段基本相同,都是寄希望于新技术的赋能。世界各国对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已经达成共识。


就中国而言,平稳度过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策核心转变为“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上面来。具体到制造业领域就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政策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从三个领域着手施政。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两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步发展成熟,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从定义上来看,工业互联网既包括工业领域的云计算产品,又包含工业现场端的人、机器、物料等数据采集、数据连接。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同时推进两大应用,即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构筑三大支撑,即产业支撑、生态体系和对外开放。


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一是我国拥有全球规模第一,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的工业体系。从1908年福特发明T型车以后,1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国家的汽车产销量能够超过美国。100年后,中国做到了。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全面超过美国,迄今为止连续十年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工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几乎覆盖了全世界所有产业门类。这是其它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中国产业工人综合工作效率、工作技能、职业精神、压力承受度依然是世界最好的。


中国还有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同期美国增速5%,中国消费规模目前与美国接近,为95.36%。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指日可待。


二是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4G基站规模已经456万个,在固定宽带用户中光纤宽带用户占比88%,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Q1,中国100M以上接入速率用户占比已达73.3%,固定宽带接入速率达到120.2Mbits(估算值),骨干传输网正向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演进,5G技术研发试验已完成第三阶段测试。


三是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数据库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发表了最新的TPC-C基准测试结果。蚂蚁金服自主研发的数据库OceanBase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新订单个数高达60,88万tpmC,以两倍于Oracle的成绩创造了新的联机交易处理系统(OLTP)世界记录,打破Oracle保持9年之久的数据库基准性能测试记录。除了OceanBase,达梦、人大金仓、神通、南大通用等一批国产数据库也开始崭露头角。腾讯、华为也纷纷发布数据库产品,在核心基础软件产品中布局,中国数据库正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人工智能方面,中国拥有最大规模的数据量可供训练模型,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中美日三国占全球总体专利公开数量的74%。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和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相比于国外,国内企业更看重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终端产品,而国外企业注重AI在各类垂直行业应用,比如教育培训、金融、医疗等。


二、痛点问题


当前工业互联网由政府引导、平台方、应用服务商和工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工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数量约200家,现在是1320家,据工信部消息,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云平台有50余家,软博会上通报我国工业APP数量增长“急行军”,一年间从1万个增长到7万个,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数量有3万多个,线下工业APP数量有4万个。


这种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痛点问题所在。当前阶段,工业互联网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商业模式不清晰,缺少共性应用产品,平台部署目标不明确,社会价值不明显。平台投入产出比不高。同时,需求侧政府和企业之间对上云理解有差异,大型企业担心数据资产安全问题和数据连接效果等问题,中小企业IT投入少,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上云意愿不强。


需求侧动力不足


1、数字资产及安全

数据孤岛问题,改造成本高见效慢;

IT/OT没有无缝衔接;

数据安全制约企业上云;跨行业/区域数据流通不畅;


2、企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中国企业信息化总体投入不高;

中小企业IT投入少,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上云意愿不强。


3、认知问题

产业各方主体对工业互联网理解不统一;

服务商和企业之间还需要更多磨合。


供给侧能力不够


工业应用规模化不够,解决方案不够精准,缺少可商业化规模化的软件;关键工业软件依赖进口。

平台运营推广和商业模式不清晰。

成本高昂,经济性不足。


这些问题表明,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壮大还需要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建设与运营,不断加深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理解与落地能力,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经历了四年多的狂热发展期,现阶段产业链参与主体已经逐步冷静下来,认真钻研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应用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必不可少地要对工业现场人、机、物的运行情况全面掌握,确保有效的数据采集,还要融合云计算,工业自动化,工业知识体系、企业管理方法论等多种能力,结合工业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创造出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才能有所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