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工业互联网为大批中小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提供基础条件和登云路径

优管网

发布: 2020/01/08

作者:优制云

TAG : 

来源:数据观


在中小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众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这场新工业革命中,包括传统智能制造自动化厂商、传统信息化服务商、智能装备企业,也包括以创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企业、网络安全企业、跨界融合型创业公司等,如何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痛点是助力中小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消除不对称、不平衡发展的巨大潜力,其受众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为大批中小企业与互联网融合提供基础条件和登云路径。工业应用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前提。


所谓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即针对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问题切实痛点需求,提出对应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其价值在于:


1、通过展示应用场景,提升中小企业主对工业互联网的认知水平;

2、促进产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加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成为企业上云上平台的工具书之一。


中国制造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工细化到零件级,这一点也是世界仅有。例如:中国制造业很早就形成互联协同分工模式,一把雨伞可由 20 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摩托车由 100 多家工厂协作完成。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一千个才赚一毛钱,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亿万件的规模,美日欧无法模仿和超越。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分工精细、配合严密产业发展体系。


但是中小企业管理弱。


管理理念守旧,管理模式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均是家族式企业;

生产管理弱。生产过程无规范化流程与标准,排产计划应变能力差,生产效率低;


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一般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或认证体系,质量不稳定,质量控制难。


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标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及能力不足,同时缺乏相关人才支持。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多数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核心技术或仿造的形式进行生产。


过去靠关系、靠自然资源、靠粗放经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面临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变、社交方式在变、内需消费习惯在变,企业经营需要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中小企业“规模小,订单少”是普遍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针对订单不足、产能分散等中小微企业问题,亟需整合其闲置产能,即实力相当的一群中小企业抱团协作。


例如可借助第三方服务商和平台商支撑的资源整合平台,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间实现产能共享,互相支持订单的履约率和交付质量等。同时,还需依托大型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协作、资源共享、标准开放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例如,广东制造业的订单不平稳,旺季会有突发批量订单,小微企业可通过龙头企业的分包获得订单,实现产业协同。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所处信息化环境快速迭代。早期信息化主要是以计算机管理应用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后来逐步延伸至产品管理(PDM)、设计(CAD)、生产制造(MES)、供应链(SCM)、办公自动化(OA)等,软件技术开发的丰富应用,促使大型企业构建局域网进行内部互联互通,互联网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化的企业信息化服务,这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同时,以 4G、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对人们消费习惯、社交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对消费大数据的应用又给制造业生产端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技术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支撑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制造企业家应用工业互联网实施优化升级的思维和意识不强

相比之前“机器换人、设备更新”成效立竿见影、“看得见”,工业互联网新动能更多是依赖无形“看不见的数据”要素,更多是推动企业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真正付诸实践还需要企业“一把手”直接推动。大多数实体制造业企业家跳不出传统发展模式、依赖原有路径导致企业“不想”数字化;数字化投入风险大、效果不可预知导致企业“不敢”数字化;能力不足、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企业“不会”数字化。


企业上云投入产出不清晰,见效时间周期长


企业关心上云后是否能真的解决业务痛点问题,实现增效降本。制造业天生不是数字的,而是物理的,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和数据联网是上云第一步,但设备数字化改造需要的前期投入较多、回报不明确,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成本压力不愿意在设备数字化改造及上云上平台上增加投入,而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对供应链、现有产品的简单技术升级上。对中小企业而言,发展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就是要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即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不解决这一点,企业的积极性不会高。要保证企业上云后有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工厂内现有设备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难度大。


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是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前提,制造业装备种类繁多、生产厂家众多,由于缺乏行业通用的标准体系与关键标准,使得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通信接口与功能参数各不相同,且装备与制造管理系统也缺乏统一的集成机制,造成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操作困难,制约了加工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智能化的进程。


供给侧痛点


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还不完善、供给能力不足


各类平台商、服务商解决企业问题的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实体制造企业的需求;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亟待解决,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对工业一线缺乏足够的实践和理解,容易就技术谈技术,其解决方案没有与地方特点、行业特点、企业需求真正相结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还不足。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选择工业互联网供应商时,普遍存在试错资金、时间成本及风险。


具备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工业互联网优秀平台商不多


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上云,核心是上有价值的平台,特别是直接解决制造企业现实痛点问题的平台,但目前市场上普遍较多的是偏公有云和通用能力的平台商,面向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直接面向制造企业应用场景提供服务产品的功能性平台还较少。


产业各界信息交互、跨界融合的第三方平台缺乏


工业互联网涉及面广、产业技术链条长,获得了比以前更广泛、更强烈的各方市场主体参与,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各自所在行业存在一定封闭性。数字经济时代是典型的共享、协同、融合特征,应用型人才结构性短缺,市场急需“既懂工又懂互”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人才跨界交流沟通需求迫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实体经济细分行业和场景不断涌现,产业各界亟需高端交流、信息传播、价值分享的新平台。


起步阶段


企业是上云的跟随者,通过云平台拓展商机与配套资源。例如紧跟龙头企业,赢得其信任,获得稳定的供应商地位,得到充足的订单。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技术成熟,使用方便,轻量化,投入成本低。


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本身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云服务,进一步提质降本,实现企业全流程信息化打通及数字化转型。例如数字化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驱动的生产运营管理,包括提高生产质量水平、对客户需求精准分析、增强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赢得更多客户。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更重视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和内外部资源协同性。


智能化升级阶段


具有一定“专精特性”能力或具有行业“小巨人”特征的中型企业,他们可以成为云上行业平台的主导者,希望通过带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并提供智能产品和服务以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例如提升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协同配套能力、研发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也有可能借助数字驱动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从销售设备到提供服务的转变,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这类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要求更注重向垂直领域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以达到快速研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拓展渠道,甚至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重构。



image.png


应用场景:


制造能力共享

1、痛点:

加工能力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搜寻配套产品成本高、产品定制周期长;众多中小企业接单和议价能力比较弱,闲置产能浪费,濒临破产。

2、解决方案:

1)基于第三方平台对某行业/某区域/某集群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建立外部专业化的生产调度平台;

2)通过平台方对专业配套产品加工能力的大数据积累,聚合集群中小企业信息,包括产品、设备明细、产能、工期、资信评估等企业基本信息;

3)平台方配备工程师团队,按需求方加工任务要求分解生产流程到工序,制定生产方案,集中采购原辅料;

4)利用大数据,对需求方提供生产任务总包和分包服务,帮助需求方快速寻找供货方,精准匹配订单,聚合中小企业产能,通过线上系统实现过程管理,通过线下物流配送系统进行工序对接,确保质量和交期实现快速供货。


聚合采购模式

1、痛点:

采购成本高,议价能力弱。

2、解决方案:

利用采购大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确保采购产品品质、采购计划准确性、高效性;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1)第三方服务商聚合全产业链资源,运用服务商管家模式、物联网聚合采购、规模定制服务等模式。

2)聚合众多数量小的采购需求,可以变小单合为大单,享受大企业的宗采价格。

3)针对采购分散、采购周期长、后续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在优选库的基础上打包采购。


基于 AI 的质量检测

1、痛点:

1)各质检工位不良品数量无法实时统计,导致不良率太高。

2)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及追溯、预警等较难、较慢,难以追溯到产品的检验记录和生产记录,根本原因分析 困难,客户满意度提升慢。

2、解决方案:

引入 AI 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角度视觉检测应用,合成多维度的在制品 3D模型,通过 AI 自学习、自适应的算法功能,对焊接后零件质量进行检测,鉴别焊接不良品,降低焊接不良率,减少人工检测工时消耗。


柔性化工厂运营系统

1、痛点:

1)企业资源利用率低,设备利用率低,产能分配不均,需要大量的外协来

满足年度生产需求;

2)客户及供应商分散,无法实时、高效完成信息沟通和协调;

3)设备种类丰富,设备数据未被充分管理和利用。

2、解决方案: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云端资源计划,实现从云平台接收订单需求,生成销售订单,支撑开展有限产能计划排程,平衡产能,整体实现线上线下业务闭环管理,增强生产计划功能,同时对外部打通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通路,实现信息从客户到企业到供应商的交互,构建企业的生态圈。

1)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产线建设,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结合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大数据,形成以 MES 为核心上连 EIM 和云平台,下接 CNC 控制单元、AGV 控制单元、机器人控制单元的智能工厂控制系统。

3)将产线/车间的每个生产环节串联起来,建立车间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和信息模型,实现各台设备和各个工位之间的信息的实时传递,方便实现产品的混线生产以及柔性生产,大幅调高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


平台开放应用集成功能,整合第三方工业应用资源,为中小企业上云提供基础应用服务。

1)面向工业企业上云需求,提供云化基础套件,开源聚集轻量化、易复用的刚需套件、增值套件等工业应用。

2)依据基础套件的访问量、功能模块使用量及后台套件咨询量等大数据,确定具备用户流量潜力的刚需套件、增值套件。

3)基础套件面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培养中小企业利用云端系统开展业务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