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潘文堂: 以智慧水务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

优管网

发布: 2017/08/15

作者:王文懿 白瑶

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现任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深圳华控赛格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城市水业市场化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工作,现致力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防洪排涝等流域、区域及全市域范围的城市环境一站式服务的市场开拓、投资建设和运营保障工作。本次论坛上,潘总以迁安项目为例,阐述了《以智慧水务为核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实践》及相关理念。



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理念要求

首先,潘总提出一个问题,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现在中国不缺钱、地、人,但是为什么水环境问题解决不了?潘总认为首先是理念问题,比如空间的概念,例如汇水面积范围内各因素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其实是时间的概念,对于整个流域水环境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有时间的概念。大家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日本、德国治理要用几十年,中国则要求两年、五年,时间是非常短的,压力也很大。当然时间短也不是不好,这至少说明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很迫切的。



但是这里缺乏的是系统工程。打比方说去花市买鲜花,看到花挺漂亮,拿回家养几天就死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这花是没有根的。系统就像花的根,如果不在前期把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个花是早晚要死的,问题在哪儿?可能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把功夫放在表面上,就像一棵树,大树栽在这儿可能两年就死了,两年以后再栽,两年以后的事很少人去考虑,因为我们只给两年的时间。因此,潘总特别强调系统化的方案,认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治理目的。希望30年以后,当有人评价我们的项目,会说这个东西在30年前设计的概念并没有落伍。

所以站在整个水环境综合治理角度,首先要基于空间和时间的要求,找出问题,由于每个城市的问题不同,不能都用一种方法治病。然后对于系统解决方案,潘总指出目前国内很多项目基本上都是边施工边设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工程化,而不是按照一个既定的策略分期实施,例如分第一个五年,第二个五年有目标有阶段的工作。当然我们没有工程肯定不行,就如同汽车没有发动机不行一样。但是只有发动机也不是车,我们需要的是整辆车,也就是系统解决方案。



实施系统全面、以智慧水务为核心的治理方案

迁安是北方一个很独特的城市,一般在北方很难看到一个水城,而迁安在滦河疏浚等项目过程中形成了后天的水资源优势,但是像北方其他城市一样,迁安也面临着类似的缺水、内涝和黑臭等问题。



迁安项目中标后启动整个智慧水务系统化解决方案设计时,实施团队很快发觉前期招标之前技术上存在很多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先花了三到四个月进行梳理,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举例来说,一般大城市没有两年的时间管网普查是做不了的,为了搞清楚迁安目前整个管网的情况,内涝为什么涝,潘总团队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应对挑战,也确实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些工作如果不说,也不会有人知晓,反而是显得表面工程进度略有滞后,但如果不做这些基础性工作,只是按照当时设计的资料来进行管网水利模型构建,坦白地讲这个管网模型根本没用,智慧水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前期的方案设计对实施单位来讲可能是最花时间的一个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系统方案体系。



PPP模式下的智慧水环境管理

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跟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一体化智慧水环境管理,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智慧水务应包括雨水、河水、污水、供水各方面的管理,建立多层级的监测,开展大量监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而不仅是理论值。



迁安项目首先很注重基础数据的普查、勘探与信息化。很多地方找历史数据是非常难的,有的项目为了进行管网的普查,不得不把老工人请回来,请他凭记忆说哪一年在这设了什么管道,大约多粗,什么材料。而迁安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纸全部实现电子化系统录入。对地下整个系统的了解,是最终决定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次,迁安项目通过管网模型已基本解决了雨水的问题,就是根据雨量的大小,确定水往哪儿排,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平常管网的运营系统不变,多长时间多大口径需要做清淤和维护。研究发现经过一年的雨季下来,整个管网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是应急解决方案。在发生紧急情况下,比如管子塌了或者堵了,或者雨量太大,需要智慧化系统可以基于模型和经验来给政府的决策者提供建议,应该启动哪个泵,水应该往哪儿引。

第四是评估,项目实施必须符合建设部考核。

最后,潘总提出目前公司发展的定位是做一个系统方案的提供商,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开展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