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5G时代,工业互联网究竟与社会生产生活有何关联?

优管网

发布: 2019/12/22

作者:优制云

来源:数据观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2年,将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512”工程,即完成5大类12项工业互联网重点工程,全力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


《方案》从发展目标、提升“5G+工业互联网”网络关键技术产业能力、提升“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提升“5G+工业互联网”资源供给能力、加强宣传引导和经验推广方面给出指引。


近年来,伴随着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正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推动着全球工业体系的智能化变革,即“第三次浪潮”。


与此同时,我国对工业互联网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项目试点、集群发展、生态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形成了统筹指引、差异定位、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发展格局。


“在我国,工业互联网逐步从构想走向现实。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基础并不牢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开发和生态掌控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明显。”在委员们眼里,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和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也才刚刚起步,只是“星星之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建立并巩固核心竞争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对此,委员们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按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站在不同的角度争相发表见解。


打造国家级创新体系


“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工业互联网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围绕工业互联网构建与发展,“创新”二字被多位委员提及。


“要着力打造国家级创新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启动,在框架、网络、平台、安全、标准等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及现实基础仍然不高,尤其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新业态新模式探索进展较慢、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


徐晓兰认为,要充分把握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产业格局未定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窗口期”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形成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新动能。


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大型动力装备等关键智能网联装备领域,推动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工业级芯片与网络通信模块的研发创新。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的数据、模型集聚特点,支撑推动长期卡脖子的各类工业软件加快突破,打破三维设计、建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监测、分散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对国外的高度依赖。


围绕工业APP开发、协议转换等共性技术,以及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鼓励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建设工业互联网开源平台,培育形成吸引多方创新主体和开发者,汇聚大量开发工具和中小企业的开放生态,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


围绕国家级工业数据资源池形成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中央与地方联动、全国与区域协同的国家级工业数据资源池,以工业数据的资源管理和价值提升为核心,形成不同层级和辐射范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不同特性,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全要素泛在互联,促进工业数据开放流动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资源优化集成与高效配置,支撑工业应用创新升级与推广普及。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约有超过73%的企业认为,目前阻碍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哪里来?“建设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对于技术人员和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英表示,目前,一些企业原有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张英建议:一是加大工业互联网人才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设立工业互联网相关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三是加大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力度。


超前布局关键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放指出,近年来,在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逐步成熟、平台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发展成果显著。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存在短板。本轮工业变革发展迅速,我国在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感知控制和网络基础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明显落后成为“卡脖子”问题。企业更加关注应用技术研究,并不擅长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创新,使得许多工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和产业应用基于尚不完全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如何更加科学性的开展前瞻布局日趋重要。


创新体系和融通能力存在缺失。工业企业和信息通信企业难以发挥各自的研发优势形成合力,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和管理挑战,导致大量新兴技术在工业中的有效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验证,亟须采用更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和合作模式开展关键技术创新。


保障机制和政策引导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环境已初现雏形,但如何调动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广泛的积极性,发挥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还需要合理利用财税政策等工具,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


“应超前布局工业互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陈放建议聚焦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方向,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制定关键技术攻关目录,加大创新思想和创新资源共享,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科技动力和理论指导,重点构建先进自主的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虛拟现实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模分析、边缘计算、工业数据建模分析等平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同时,构建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发挥核心作用。完善核心技术发展保障制度,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


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打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正在形成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生态发展模式。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与相关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聚焦重点、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太利发出“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呼吁。


孙太利认为,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具体包括——


工业互联网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工业及其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新型基础设施,能够很好地满足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对网络连接的需求,实现跨企业、跨领域、跨产业的广泛互联互通。同时,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计算处理平台,深度优化生产和服务流程,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驱动力。工业互联网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让旧动能重新焕发生机。


工业互联网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拓展空间。工业互联网将带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应用场景深度结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拉动ICT产业规模扩张。


在孙太利看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正步入落地深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条件已经具备。


工业互联网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网络基础不断强化,标识解析体系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初步建立。平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平台平均连接设备数量达59万台(套)。安全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省和企业级安全监测平台系统推进,自主研发的安全产品快速推广。产业生态日益壮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汇聚各领域成员单位超过1000家,跨界协同全方位展开。


工业互联网渗透应用明显加速。工业互联网已在石化、钢铁、机械、高端装备、家电、电子、服装、能源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助力这些行业实现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已初步探索出通过全面网络连接与深度智能分析,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路径。


助力中国能源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一场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革命拉开了大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全生明表示,在能源生产端,以打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等多种措施保障新能源消纳,是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


“工业互联网一定能促进能源转型。”全生明说,工业互联网本身是链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生业态和应用模式,也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


全生明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理念,同样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作用。中国未来的能源形态中,作为基础支撑的双向交互的能源网络,对比工业互联网,在链接多方、在协同交互、在数据价值获取和沉淀、在重构产业生态等核心理念和本质逻辑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工业互联网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也是双向交互的能源网络的基础核心技术。他打比方说,双向交互的能源网络本身,就是工业互联网在能源电力行业的具体实践。


为此,全生明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政策层面,在基于双向互动的能源网络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基于链接建立的产业链相关方关系会进行重构,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规范和引导。比如在需求响应,分布式发电的直接交易、储能的市场化交易,辅助服务市场等方面,建议在特定区域出台更为具体的政策,以引导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


技术层面,在应用工业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打造双向互动的能源网络过程中,政府应引导能源电力行业、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军企业共同参与,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大原则下,针对网络、平台、安全等方面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在能源电力行业的具体落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