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2002

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不同

优管网

发布: 2020/03/24

作者:优制云

来源:数据观

最近几年时间,工业互联网被明确为国家战略,产业互联网也拥有一批拥趸,但大家对于两个概念的关系一直感到困惑。按照工业4.0研究院互联网五分模型,两个概念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做了详细阐释。


对于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两个概念,国内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两者是同一个概念,互联网公司认为工业互联网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而工业企业认为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公司标新立异提出的概念,本质上还是工业互联网;另外一种则认为两个概念定义和内涵都不同,持有这种看法的包括工业4.0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及一些严肃的学者。


我们来看看英文Industrial Internet的翻译,由于这个概念来自“工业”巨头通用电气(GE,General Electric),大家自然而然把这个概念翻译为“工业互联网”,不仅是GE自己出版的中文书籍,而且借鉴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之后成立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的工信部信通院,也称之为“工业互联网”。具有互联网或IT背景的企业提出了“产业互联网”概念,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概念,目前没有看到系统的英文论述,但按照一些支持该概念的行业人士看法,它更接近“互联网+”概念,也就是Internet+,为了强调跟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些行业人士创造了“产业互联网”概念。


大家感到困惑的是,产业互联网的背景和应用场景比较清楚,至少按照中文字面意义,它很容易跟“产业价值链”或“产业经济学”关联在一起,后者主要是一些具有经济学基础的专家持有这种看法。“产业价值链”的英文为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经济学”的英文为Industrial Economics,自然而然,把“产业互联网”对应到Industrial Internet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字面含义有两个称谓,到了英文如果翻译为同一个词汇,会给大家带来了很大混乱。为此,工业4.0研究院提议将产业互联网翻译为Industry Internet。从工信部下属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用英文提到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也用到了Industry Internet这个说法。


工业4.0研究院设计了“互联网五分模型”(IFPM,Internet Five-Point Model),对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都进行了分析,较好区分了四个概念。消费互联网属于0-1之间的业态,以纯数字空间的业务和服务为主;智能制造介于4-5之间,它们主要体现为物理世界的应用。产业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转化过来,主要介于1-3之间,工业互联网跨越2-4之间,两者在2-3之间有重叠之处。


 工业4.0研究院互联网五分模型


image.png


说明:随着数字孪生体应用的深化,各种业态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从两个概念的拥趸群体所做工作来看,它们显然具有不同的目标。工业互联网源自美国GE及IIC,是为了解决工业领域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流动问题,按照2011年GE率先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资料介绍,工业互联网把各种工业资产连接在一起,其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s)是“资产性能管理”(APM,Ass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对于资产性能管理,如果按照ISO 55000标准来认识,更容易体会到GE之目的。


用通俗的话来讲,它就是为了让各种设备寿命更长一点,并且维护起来更方便一些,例如,在设备有问题的时候,能够提前通知维护中心,可以降低设备大修的概率,从而降低了成本,客户体验会更好。当然,设备资产性能管理,目前主要在高价值领域应用比较普遍,这容易理解,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成本,如果不是值钱的东西,花费那么多投入保证随时可用,是一件不划算的选择。


读者应该了解,除了GE提供的航空发动机是高价值设备,值得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工业互联网平台,一些特别的行业也具有类似需求,例如,在户外作业的挖掘机实时跟踪和控制。为什么挖掘机行业对设备数字化有这么大的需求?该行业存在大量的租赁活动,由于这些挖掘机不属于使用者的资产,资产拥有者有动机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情况,这就有理由投入资金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三一重工、徐工信息等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设备信息上云上平台到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满足随时随地查看相关信息的时候,工业企业最核心的需求就开始呈现了,那就是工控系统的交互。由于大家对工业互联网期望较大,那么解决工控系统交互就成为一种痛点,一些企业在探索这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控集团、和利时等,客观的讲恐怕不容易。


决心做产业互联网的互联网或IT企业没有太大兴趣去解决工控系统交互问题,但它们对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趋之若鹜。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希望通过改变目标产业价值链,实现以我为主的平台化运行,这样才有机会“改善”行业利润。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对此有经典论述。通过结构-行为-绩效(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的演进模式,体现了产业结构的改变带来企业行为的变化(例如,不再或不能进行价格战,被迫进入某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平台主导者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最终实现行业高额利润(绩效)的目标。


用通俗的话讲,产业互联网平台运行者追求在中小企业较多的领域,利用较大资金集中投资某平台(用时髦的话即“中台”),逐渐改变这些中小企业的运行模式,把他们的交易引导到平台上完成,从而塑造他们的交易行为,改变他们的定价权,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需要提醒的是,这种方法难以在一些产业集中度高的领域实现,例如,电信、航空、汽车等领域,这些领域通常有明确的产业价值链主导者,它们决定了供应链企业的各种标准,供应链企业几乎没有议价权,也不太可能建立一套行业主导者不喜欢的标准,或者,在这些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业态不稳定,很容易被其他参与者改变。


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美国和欧洲产业互联网的情况,这印证了笔者以上结论。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田野在演讲中也谈到了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差异总结起来讲,田野认为两者是不同的,工业互联网范围更大,涵盖了全要素和全(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由此可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判定两者不同的结论,拥有跟工业4.0研究院一样的看法。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在英文表示上不同,实际内涵也有差别。工业互联网需要解决的是工厂边界内的数字化问题,而产业互联网更关注产业价值链的改变,它们的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都不同。前者涉及到设备、车间和工厂的改造,周期较长,不能期待短期收益;后者在商业模式上更大胆,风险也比较高,但一旦成功,可以获得定价权,这也是一些资本趋之若鹜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其他新闻
网友评论